赵波:如何提升新质生产力,以助力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8 14:59:00中新经纬5月18日电 题:如何提升新质生产力,以助力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
作者 赵波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长聘副教授

当前发展阶段的关键,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后40年的成功得益于市场化改革、投资驱动战略、扩大开放与国际贸易、经济财政分权等。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资本投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逐渐递减。同时,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也影响了市场信心。
在此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应对挑战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所谓生产率即生产效率,是指在相同要素投入下的产出能力,宏观上体现国家整体生产效率,反映了技术进步、创新能力和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的综合水平。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平均经济增速约9.6%,其中生产效率提升贡献很大。特别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劳动者积极性被激发,国企改革也释放了活力。但2010年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也有所下降。
未来要应对外部复杂环境,就需更加注重提升生产效率。发展新质生产力正是基于这一逻辑,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概念源于经济学理论,具有深刻内在逻辑。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有三个重要手段,包括科技创新、经济结构的合理转型和升级,以及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一)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与国家整体竞争力密切相关。中国过去主要采取模仿式创新策略,通过学习发达国家的技术成果推动自身发展。但随着我国逐步接近技术前沿,可模仿的先进技术越来越少,加之专利保护日益加强以及发达国家技术出口限制趋严,这种模式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因此,转向自主创新、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已成为突破瓶颈的必然选择。
在研发投入方面,中国已取得显著进展。2024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68%,并计划进一步提升。然而,单纯增加投入并不能保证高质量创新,真正的原创性突破依赖于深厚的基础学科积累和长期稳定投入。目前,中国基础研究经费占比远低于法国、加拿大等国家,显示出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仍需加强。
创新不能仅依赖政府补贴。我国70%以上的创新由企业(包括国企和私企)通过市场机制完成。然而,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使企业融资主要依赖贷款,而非直接融资(如股票市场或风险投资),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问题。因此,需完善科技金融体制,建立长期资本投入机制,支持高风险创新项目。
此外,产权保护是激励创新的关键。专利制度赋予创新者一定期限的市场垄断权,从而激发创新动力。同时,创新行业必须保持可竞争性,确保市场公平竞争,让更多企业参与创新。
综上所述,实现高质量自主创新,需要多管齐下: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基础研究、优化金融支持、完善产权保护,并维护市场竞争环境,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自主创新。
(二)经济结构的正确转型和升级
经济结构持续转型与新质生产力提升之间的关联,虽不如创新直接提升生产力那般显而易见,但其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
从宏观视角看,产业结构主要由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部门构成,其占比及演变遵循着一定的经济规律。自1978年起,中国产业结构历经了显著变化。最初,农业是主要就业领域,吸纳了70%的就业人口,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就业逐步下降至30%以下,大量劳动力转向其他产业。1978年至2012年间,制造业一度成为经济支柱;而2012年后,服务业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GDP最大贡献者。
强调这一点的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与制造业占比下降时间上存在重合,引发了学术界对二者关系的讨论。研究表明,制造业占比与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密切相关。由于制造业技术创新活跃、生产效率提升迅速,其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占比下降则可能导致这种拉动力减弱。
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普遍呈现出制造业先增后减的趋势,但高收入国家往往拥有更充分的制造业发展基础。对比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制造业占比可见,保持一定比例的制造业对经济长期稳定增长至关重要。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特定阶段,能否延续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路径、维持制造业的合理比重,已成为重要议题。相较于服务业,制造业具备产业链长、可贸易性强等优势。中国出口的“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均为制造业产品,其较强的可贸易性有助于促进出口与经济增长。此外,制造业研发投入普遍高于服务业。“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保持制造业占比稳定,国家金融体系也加大了对制造业的资金支持,工业贷款增速远超服务业,为制造业升级转型提供了有力保障。
未来产业发展导向不会改变,“新三样”仍将是重要的增长点。作为新兴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中国在数字化进程方面优势突出,相关指标表现优异,有望实现“弯道超车”。这一优势与中国国情和发展特点高度契合。未来应继续发挥这一优势,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并带动服务业升级。
与此同时,推动制造业升级的关键还在于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助力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这要求服务业本身达到足够高的水平。回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发展历程,服务业开放步伐相对缓慢,整体发展速度偏缓。因此,加快服务业发展,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扩大服务业开放是关键所在。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激发企业活力,将对推动民生领域的改革起到积极作用。
除金融领域外,健康、养老、教育等民生类服务业同样具有较大开放的空间。例如,在教育领域,相关开放政策鼓励中外合作办学,正是服务业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方向。这些举措有望激活服务业市场,从而更好地支撑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三)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统一大市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其核心在于优化配置与高效整合市场资源。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应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当前市场体系面临两大问题:市场发育不充分与市场分割,其中后者问题尤为突出。
资本市场分割现象明显。在间接融资主导的金融体系下,企业融资待遇存在较大差异。劳动力市场同样存在分割,制约了劳动力自由流动和市场统一发展。令人欣慰的是,除特大城市外,许多地区已逐渐改善,外地户籍人员可享受较高比例的医疗报销,只是城乡差距依然存在。
市场割裂意味着资源未能充分发挥潜力,进而限制生产效率的提升。国家提出的统一大市场战略,核心就在于消除壁垒。
展望未来,基于过去40余年的经验,我们需要转变思路以应对新的挑战。对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而言,关键在于供给端的创新与发展,即如何寻找新的增长点或增长动力。从2024年的数据来看,房地产对经济的拖累尚未完全消退,居民消费恢复速度仍需加快。
因此,当前应着重从供给端发力,同时辅以需求端的刺激政策,以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具体而言,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提升中国新质生产力的三大关键领域。(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宋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