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博物馆:从“文化容器”向“文明枢纽”的转型轨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9 16:16:00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遵义市博物馆以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实践开启新探索:裸眼3D还原海龙屯军事遗址,非遗剪纸活化再生文物纹样,考古实证展现民族交融历史。活动当天,近千名市民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历史脉络,见证市博物馆从“文化容器”向“文明枢纽”的转型轨迹。
市博物馆总占地面积1.2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常设“圣地名城·播雅流风——遵义历史文化展”与“酒中翘楚·醇香典范——贵州酒文化展”两大主题陈列,系统展现遵义历史文脉与酒文化精髓。

市博物馆作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社区教育基地”及市级“中小学研学基地”,自2009年11月26日免费开放以来,始终以守护城市文脉为使命。
为持续构建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打造彰显遵义历史底蕴与时代精神的文化地标,市博物馆围绕“技术赋能、展陈焕新、服务转型”三大创新维度实施系统性升级。“在展陈设计上,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文物阐释力;在服务理念上,打破‘高大上’的殿堂距离感,构建亲民化传播模式;在战略定位上,从文物保管机构转型为文化传播平台。”市博物馆信息技术部负责人杨巾告诉记者,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近期完成的展陈改造工程中,通过科技赋能与叙事创新,博物馆文物展示更生动、文化传播更有效,正从“文化容器”向“文明枢纽”转型。
科技破译文明密码:裸眼3D“复活”明代海龙屯
目前,市博物馆深度融入数字化技术,打造了多个具有强体验感的场景化设置,如“圣地名城 播雅流风”大型多媒体情景艺术主题墙、“文明溯源”岩灰洞桐梓人场景复原、“百濮之地”互动投影等。

其中,标志性数字展项——“飞越海龙屯裸眼3D体验”,让观众沉浸式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壮美与历史厚重感。“依托3D建模与多媒体投影技术,将海龙屯的朝天关、王宫遗址等历史遗迹进行高精度数字重建。观众可俯瞰明代土司城堡的军事防御体系,观察王宫建筑群的布局细节,甚至‘穿越’至练兵场,感受历史氛围。”市博物馆陈列管理部负责人申琳琳说,所有科技赋能部分的开发都做到了学术严谨性和传播趣味性兼容。
在项目初期开发阶段,市博物馆邀请专家对历史场景的叙事逻辑、文化符号的呈现方式进行严格把关,避免历史误读。“飞越海龙屯裸眼3D体验”展项在学术层面上,首先基于海龙屯考古成果,如王宫建筑群的布局细节、练兵场的地理特征等,都严格遵循考古实证的精确数据。再通过动态图像调整与自适应光栅算法,模拟海龙屯历史场景中的自然环境,如海龙屯“春夏秋冬”的四季变换,画面会动态调整光影强度与色彩饱和度,增强历史场景的真实性。在传播趣味性上,观众无需佩戴设备即可感受“雄鹰视角”的沉浸式体验,在飞越关隘时,屏幕会模拟气流颠簸感。这种设计使观众在感官震撼中理解海龙屯作为“西南土司制度活化石”的文化价值,使文化传播更加生动有趣。
“始终坚持以文物为核心价值,科技手段的应用旨在服务于文物的展示、宣传与活化利用,而非替代文物本体。”杨巾在谈到博物馆数字化技术应用时说,“未来我们将持续以科学技术赋能文物的展示、利用与宣传,多维度传播中华文化遗产价值。”
如今,市博物馆已在微信公众号平台引入VR技术,实现临展与基础陈列的线上展厅覆盖。随着基础陈列升级改造完成,下一步计划将VR展厅拓展至官网等更多数字平台,便于线上观众突破时空限制观赏展览。
考古赋能民族认同:学术成果转化为民族团结教材
立足考古发现,遵义市博物馆以开设讲座、推出考古学家深度解读等形式,探索文物研究与民族团结教育传播的深度融合,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生动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遵义市博物馆邀请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二级研究馆员周必素,以《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程的生动见证》为题,深入剖析大松山墓群揭示的黔中地区历史文化变迁,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帮助听众增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与认同,激发民族自豪感。
“考古成果与公共教育的结合是现代考古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其核心在于将专业考古知识转化为社会教育资源,发挥考古成果的社会教育功能。现代考古学要求学者在学术研究之外,承担起向公众传播历史知识、促进文化认知的责任。通过公共考古实践,可将象牙塔中的专业知识以通俗的形式传递,帮助公众了解本土及更广泛的历史文化,增强历史认同与文化自信。”周必素在接受采访中表示,她非常赞同这种讲座形式,并希望继续开展。

周必素说,这种将考古讲座、展览送进学校、社区、村寨和机关的“考古四进”教育工程,只是系统推进公共考古实践的一部分。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年来也在积极探索多元路径:如组织考古志愿者体验遗址发掘,通过实地体验,激发公众兴趣并培养潜在人才;联合艺术工作者开展文化创作,通过艺术作品传播遗址价值;构建多层级媒体传播网络,通过考古直播、专题节目及新闻报道扩大影响力;为政府决策提供考古依据,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这些实践不仅传播了考古知识,更通过历史认知的深化,促进了公众的文化归属感与爱国情怀,体现了公共考古学连接学术研究与社会教育的学科价值。
通过系统活化考古成果,将深埋地下的文明密码转化为凝聚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遵义市博物馆联动考古实证与教育传播,探索“考古发现—学术研究—教育转化”三位一体的文化传播模式,让文物成为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教材。
非遗焕活文化基因:文物元素“绽放”百姓生活
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遵义市博物馆以“非遗+国潮”为切入点,策划了系列体验活动:“剪彩博物 纸艺传承”团扇剪纸、“须臾乾坤——程建礼剪纸”专题艺术展……

“剪彩博物 纸艺传承”团扇剪纸通过提取馆藏文物中的经典元素,如白底黑牡丹纹梅瓶的牡丹纹饰、粉彩花果纹天球瓶的桃榴花果纹等吉祥图案,将其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这些承载着富贵吉祥、多子多福寓意的传统纹样,经过创新设计后融入团扇、剪纸等手作体验。
“在活动策划中,重点考虑活动与馆藏文物如何实现元素融合,并且符合年轻群体的审美。我们精选了展厅内视觉冲击力强的文物,如色彩明艳的粉彩花果纹天球瓶等网红展品作为创作母本,把握国潮风,将传统纹样与现代文创结合,开发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的团扇等载体。活动还鼓励参与者身着传统服饰进行创作,形成可拍摄传播的传统文化体验。这种‘文物IP+非遗手作+社交传播’的模式,能有效吸引大量年轻人参与打卡。”遵义市博物馆宣传服务部负责人黄杰说,让观众把“文物元素”带回家,真正实现让文物走出展柜、走进生活,这才是活动想要达到的效果。
接下来,遵义市博物馆还将针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减压需求,特别设计“周末慢时光”主题,让更多人参与到活动中。通过类似剪纸、制扇等需要专注力的非遗手工艺,帮助参与者舒缓压力;构建亲子互动场景,让家长与孩子在协同创作中共度温馨时光。通过让市民参与“文化疗愈+美育培养+实用价值”的多维体验,既将非遗传承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方式,也让非遗技艺激活文物当代生命力。
来源: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
作者:许帮
作者单位: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
责任编辑:朱懿 李俊 向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