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观察|陪跑一次5000元起,旺季月入4万元?马拉松“私兔”是啥职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22:27:00当前2025年春季马拉松赛事正值爆发期,马拉松热正在催生一门新生意,“私兔”服务,明码标价,从1999元的基础陪跑到万元级VIP套餐,市场需求持续升温,近日,职业“私兔”最高月入4万的话题,引发关注。

“私兔”服务 社交媒体截图
专业化服务市场随之快速扩张
在一场马拉松比赛中,“官兔”是必不可少的,有“官兔”,也就有“私兔”了。
什么是“官兔”呢?
所谓的“官兔”,就是主办方聘请的配速员,他们一般会统一着装,身上带着配速气球,以稳定的速度,带领相同速段的选手一起奔跑,作为选手们的参照物。
也就是说“官兔”不是为某一个人服务的,他是为一个特定群体服务的。“官兔”作为跑马拉松爱好者群体的参照物,他们起着引导,控制速度,带领一个群体完成比赛的作用。

就好比有的“官兔”,他们背着气球,气球上写着300,意思就是3个小时左右跑完全程。若是写的400,就是4个小时跑完全程。
“官兔”的数量不会太多,也不是为某一个人来服务的。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个性定制化私人配速员(圈内俗称“私兔”)。
“私兔”是为个人来服务的,谁出钱他们就为谁服务。
据记者采访了解到,“私兔”单日服务费5000元起步,相当于普通跑者全年参赛费用的几倍。有职业“私兔”告诉记者,“在3月和4月赛事旺季,周末赛事全排满。”
马拉松热潮下,被商业化的不止“私兔”。“急救跑者资质”正在演化成业余跑者的“入场通行证”。上海某社会救援机构推出的“急救跑者定制班”,参加急救培训收费1000元,承诺“包过考核、优先成为马拉松赛事急救跑者资格”。
职业私兔旺季两月收入预计破6万
有人为“参赛名额”付费
在3月23日的无锡马拉松赛场上,张杨一路鼓励自己的“老板”跑完了赛程,作为一名职业“私兔”,他还要递补给、拍视频……这场陪跑的收入是6000元。实际上,张杨3月内每个周末的“私兔”服务都已被预订。记者发现,社交平台上,为了达到比赛目标找“私兔”服务的跑友和服务者大有人在,明码标价也不新鲜。

重庆女子半程马拉松上的“官兔”。图据赛事官方网站
而在3月23日的宁波马拉松赛道上,职业“私兔”李阳(化名)正以精准的配速引领着身后的“老板”。
她的服务清单包括:赛前制定训练计划、比赛全程递送补给、实时拍摄视频素材,甚至在跑者濒临崩溃时充当心理教练。这场42.195公里的陪伴,为她带来5000元收入。
据其透露,3月和4月正值赛事旺季,周末档期已全部排满,预计两个月收入将突破6万元。
李阳向记者介绍,她这种被称为“私兔”的私人配速服务,正在形成产业。
她所在的“跑圈”一般单场报价5000元起步,服务内容从最初的只陪跑已延伸至赛前肌效贴包扎、赛后筋膜放松等增值项目。部分高端“私兔”甚至配备运动摄像机,为客户剪辑专属赛事纪录片。
李静告诉记者,以长三角区域跨市比赛为例,普通跑者一般单场比赛总花费在1000元左右,包含报名费100元,交通费300至500,住宿费300至400元不等,而在个人装备方面,衣服,裤子,跑鞋花费约2000元,但可以使用多次。
据业内的资深“私兔”王小鹅(化名)介绍,依据客户对赛事的目标不同收费也不同,比如“破四”和“破三”会贵一些,“破三,7000元起步”。但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私兔”,需要很强的专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客户的青睐。
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路跑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累计举办各级各类路跑赛事749场,总赛事规模达704.86万人次,较2023年同比增长100万人次。上海马拉松等7场头部赛事平均直接经济效益为4.19亿元,间接效益和拉动效益则更为可观。
在《2024年中国路跑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非官方配速员”这一称呼。据不完全统计,“非官方配速员”等个性化服务在马拉松比赛中占比达12%。这种现象背后,体现出跑者对成绩的极致追求。
北京马拉松协会会长赵福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私兔”的出现正是因为赛事官方配速员的存在让更多选手认识到配速稳定的重要性,以及有人带跑的经济性。
从长远看,这呈现出赛事经济越发多元和成熟的趋势,作为个人愿意为服务类消费买单的一个观察窗口,可以持积极的态度看待。
与“私兔”的高收入有所不同,另一群特殊跑者正在为“参赛名额”而付费培训。
在上海女子半程马拉松现场,李静(化名)穿着醒目的“急救跑者”马甲奔跑。这位三年内曾参与20余场马拉松赛事的发烧友坦言:“去年报名北马未中签,后来有好友告知她,参加急救培训考取资质,可以获得直通名额。”
而这条通道也催生了特定产业链。上海某社会救援机构推出的“急救跑者定制班”,参加急救培训收费1000元,承诺“包过考核、优先成为马拉松赛事急救跑者资格”。因为中国田径协会明确规定急救跑者需具备AHA(美国心脏协会)认证或是职业医护人员,所以就有不少社会救援机构以此为“卖点”,以培训班“搭售”急救跑者名额。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这样的培训往往非常着急,导致能力资质存在注水现象。
是马拉松发展必然,
还是对赛事公平的冲击
这一次,当“私兔月入四万”的消息引发关注后,也不无声音质疑,这是否会让商业化威胁到马拉松赛事的公平性?
对于这种“新生意”,市场颇多争议。
有业内人士指出,“官兔”本应是赛事的“活时钟”,但商业化“私兔”可能破坏公平性。
2024年合肥马拉松就曾出现“流氓兔”事件:某“私兔”为保护雇主强行阻挡其他选手,引发群体投诉。而急救跑者的资质乱象更令人忧心,某地马拉松组委会曾抽查发现,15%的急救跑者无法正确使用AED设备,或在跑步过程中不按规定佩戴对讲机等呼救设备。
对这一现象,还是要一分为二来看。
一方面,“私兔”参与相关赛事,前提还是要遵循最基本的赛事规则,不能对正常的比赛秩序造成“干扰”。如“私兔”着装等方面就应该与“官兔”严格区分开来,避免造成误解,扰乱其他参赛者的节奏(之前合肥马拉松就存在这种情况),或是与赛事赞助商的权益相冲突。
但另一方面,也不必过于夸大“私兔”对于赛事公平性的影响和商业化程度。
要知道,从方方面面的因素来看,“私兔”都注定只能是一个极少数的群体,不可能发展到太大的规模。
比如,从供给侧看,大型马拉松赛事都需要通过“抽签”来获取参赛资格,而多数“私兔”要想真正职业化,就必须靠非常突出的成绩拿到赛事的直通名额。
也就是说,“私兔”多半是高段位跑者的“游戏”;从需求侧看,聘请“私兔”需要支付不低的费用,也只能是少数大众跑者才能承担的,或者说才有这个需求。
因此,在一场动辄数万人参与的马拉松赛事中,几位“私兔”对赛事公平性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事实上,一些高级别的马拉松比赛中,赛事方也会给一些高水平运动员请外国国籍的“私兔”,并给予报酬,以帮助他们冲刺最好水平。
而面对争议,市场化力量也正推动行业规范。
2025年初,国内首个“职业陪跑员认证体系”上线,要求从业者至少具备马拉松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男子全程3小时10分以内),并完成运动生理学课程。部分赛事开始设立“私兔专属通道”,要求提前报备配速计划。而在急救跑者领域,田协拟推行“双轨制”,将急救资质与参赛资格脱钩,同时提高官方急救跑者的福利待遇。
一句话,只要合乎赛事规则,对于“私兔”及个别跑者聘请“私兔”的行为,不妨多些包容。它一则能够满足一些跑者的个性化需求,增加对赛事的参与积极性;二则也能让一些有实力的跑者多一种能力“变现”机会。这些都未尝不是好事。
大众·半岛新闻综合自潮新闻、封面新闻、贝壳财经、杭州日报、抚州发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