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铁太原局通信工丁巧仁:30多年坚守,诠释“最美铁路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8 10:20:00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第七届“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10名同志光荣当选。其中,国铁太原局丁巧仁荣获第七届“最美铁路人”称号。
丁巧仁是国铁太原局大同电务段湖东移动车间一名通信工。他所在湖东移动车间,担负着“西煤东运”大通道大秦铁路线上450多台重载机车通信设备的测试、检修、维护任务。
检修过近2万台次设备,处理故障超5000件次
车载无线通信设备被称为火车司机的“眼睛”和“耳朵”,是确保重载列车安全运行的核心设备。丁巧仁,就是维护它们的技术能手,先后参与了从模拟到数字、从2G到5G的通信网络建设,检修过近2万台次设备,处理故障超5000件次,做到了“检修零故障、换装零失误、检测零误差”。
为了尽快掌握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检修工艺,白天他跟着师傅们用心学习,下了班就利用备用设备进行模拟练习。每一件疑难故障案例都是提高丁巧仁业务技能的最好教材,他常常在不足4平方米的无线屏蔽室一待就是一整天。有一段时间,新更换了一批无人电台设备,机车司机经常反映,与车站值班员通话时间超过1分钟就会中断。“长时间接收不到调度命令,会危及行车安全,司机师傅得多着急。”丁巧仁在故障设备上进行模拟通话,一边翻阅原理图,一边顺着电路一步步排查,经过数十次的测试,他大胆怀疑是一个元器件设计参数太低导致,并自主尝试了更换,一下子信号就续上了。几天后匆匆赶来的厂家总工程师见到丁巧仁后,竖起大拇指说:“一名现场青工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不简单!”
记得有一次正刮着七级大风,列车联控通话断断续续。不立即处置,就会影响列车安全。丁巧仁自告奋勇往塔顶爬,每爬几步就停下来缓口气,越高晃得越厉害。到了塔顶,他看到基座的一颗固定螺丝松动,“天线歪了!”他蹲在狭小的塔顶,眯着眼睛,一手抓住护栏,一手转动天线,一点点地调,工友们开车拉着接收台来回测试信号。由于天线指向每变化1度,最佳接收点就偏离70多米。经过2个多小时的上下配合,终于找准了天线的最佳指向。那一刻,虽然手脚麻木,但他说特别有成就感。
从1993年来到大秦铁路,丁巧仁凭着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很快就掌握了各种型号车载通信设备的工作原理、作业流程,成为班组的技术骨干。
解决问题并不难,要用心,也要有心
2006年列车上配备的是机械通话手柄,司机使用时要用手一直握住中间的按键,才能保持在通话模式。司机每天都需要进行上百次联控,导致手柄握键非常容易损坏,这个握键难拆卸,坏了就只能返厂维修,不仅耗时长,费用还高。
丁巧仁在心里算了一笔账,每年光维修费用都得好几万。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换个不用按的键就行了,但是满足这一要求的按键不好找。“有一天刚回到家,女儿向我请教磁场计算的物理题,我突然想到可以使用霍尔开关,利用磁极改变通话状态。说干就干,顾不上吃饭就跑回了工区,我将通话手柄中部的外皮切开,将霍尔开关装在电路上,那么司机联控时只要用手握住霍尔开关就可以了。”工友都很惊讶:“巧仁,你咋有那么多办法?”其实,解决问题并不难,答案都在你的身边,不仅要用心,还要有心。
2006年,大秦铁路由模拟无线通信模式步入GSM-R无线数字通信模式,对通信设备的维修质量和水平也提出更高要求。为掌握新型技术,他先后参加了北京交通大学、深圳地区相关厂家组织的培训学习,借来专用英文字典,对照查询G网专用术语,徒步巡线,熟悉区间设备的运行情况,不到半年时间,就掌握了G网维修的各项技能,先后解决了机车信号弱、天线驻波比不达标等诸多问题。2011年,丁巧仁凭借过硬的技术在第三届全国铁道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铁路通信工(无线终端维护)第一名。
重载运输中,由于采用了多机车牵引模式,需要通过GSM-R提供的数据传输通道实现启动、加速、减速、制动等动作同步。开通前三天通知下达,务必换装完全部机车SIM卡。时任工长的丁巧仁想到的是:“最硬的骨头我来啃。”450余台机车接替到达,到一辆装一辆。核对、编号、分包,凌晨5点,大家分头行动。丁巧仁不敢耽误一刻,全程小跑前进,饿了清水就面包,困了裹上被子眯一会儿,每天得走十多万步,刚买的新鞋都踩烂了。对讲机里到处是呼唤丁巧仁的声音,一位司机师傅打趣道:“大家都在找巧人。”换装完毕,丁巧仁与大秦线三分之一的司机都打了照面。
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以来,产生经济效益超2300万元
2013年4月、2015年12月,由山西省和当时的中国铁路总公司先后命名了“丁巧仁技能大师工作室”“丁巧仁铁路通信工铁路技能大师工作室”,从此,丁巧仁在铁路重载领域的技术攻关开启了加速度。
大秦铁路上运行的重载机车上有数根主电缆,每根主缆最多由14根细缆组成,需要定期测试电缆性能。原来完成一台车的测试,需要两个人配合,操作上千次,耗时近4个小时。为减轻大家的劳动强度,丁巧仁决定设计一种方便简易的检测设备。
起初,他采用将插针小眼转换成线路并按顺序编号的方法测试,然而顺序不好记忆,只能推倒重来。那几天,丁巧仁满脑子都是电缆测试工装的事。有一次天黑下来,他习惯性地开灯时,突然一个念头冒了出来:“开和关方向不同,既能区分电缆,又能帮助记忆!”说干就干,他第二天买来双控开关,与细线焊接、编号,将数十根细缆整合进了一个小盒子。用这个小发明测试整台机车的电缆,一个人用时不到一小时,较之前提效近90%。
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推出创新性技术攻关项目20余项,实施规模化技术改造3次,显著提升了安全保障能力,节约了成本支出,产生经济效益超2300万元。他还参与编写了《铁路通信工培训规范》《高速铁路动车组车载通信设备维修岗位培训规范》等书籍。
从一间小小的屏蔽室到653公里的铁道线,从苦练技术本领到巧破现场难题,丁巧仁用30多年的坚守,将人生的信号调频至重载铁路事业,曾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铁路工匠、山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山西晚报·山河+ 记者 贾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