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缅跨国救援:曼德勒地震废墟下的奇迹与新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23:23:00    

极目新闻记者 余渊 满达 李迎 邓波 发自缅甸曼德勒

3月28日,午后,缅甸曼德勒市气温约40摄氏度,当地不少居民正在午休。

12时50分,地动山摇间,一场7.9级地震猝然袭来。12个小时内,余震超过十次,远在1000公里外的泰国曼谷也受到波及。

在受灾最为严重的实皆以及曼德勒地区,随处可见倒塌的房屋。逃生成功的幸存者们惊魂未定,徒手在碎石瓦砾里刨人,守望自救的一幕幕接续上演。

当地华人华侨也迅速行动起来,他们捐钱捐物,希望为自己安身立命的这座城市提供些许帮助。

高温、余震、瘟疫,对于陆续赶来的中国救援队伍来说,已知的和未知的危险,时时刻刻都悬在心头。他们顶着重重困难,在一个又一个废墟上开辟生命通道,试图挽救更多生命。

地震后,极目新闻记者来到缅甸震区,记录下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个个感人的、心碎的、奇迹般的故事。

中国救援队伍在曼德勒义诊

“灾难让华人抱得更紧了”

短暂而剧烈的震动,对曼德勒这座缅甸第二大城市,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伤害。

开车穿过曼德勒城区,看到自己生活了20多年的城市满目疮痍,王翠莲双手握着方向盘,泪流不止。回到家后,她发了一条朋友圈:“我阿莲愿意做义工。”

44岁的王翠莲是缅甸华人,她在角湾玉石市场开有自己的档口。3月29日,她从中国的玉石商朋友处得知,中国蓝天救援队正搭乘飞机赶来曼德勒,立马表示:“他们需不需要翻译?我可以!”

3月30日,待蓝天救援队第一梯队抵达营地曼德勒云南会馆,王翠莲戴上安全帽,立刻跟随他们前往受灾严重的天空公寓。她爬到废墟上,帮助中国救援队员和缅甸救援人员沟通。现场探测到生命迹象,她用缅语朝有信号的方向大喊:“如果你听得到,就敲两下。”听到有回应,她激动不已。

除了奔忙于救援现场,王翠莲还忙着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派送物资。当地的华人组建了各种救援协调微信群。哪个救援现场需要破拆工具,哪里需要水和食物,只要有人在群里喊一声,就有志愿者接单,去往云南会馆等物资发放处,将所需的物资送往目的地。

王翠莲还和她的华人朋友们组织募捐,来到曼德勒市骨科医院,将善款送到医院收治的伤员手中。他们还采购了大米、蔬菜、食用油,送到各个收留受灾群众的寺庙。

王翠莲早年来曼德勒打工,通过自己的努力生活有了起色,地震后看到这么多人受灾,她很难过:“很多老百姓本来就很困难,遇上地震更是雪上加霜,能帮一点是一点。”

没能赶上飞机,玉倩就地成了志愿者。

玉倩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来自缅甸。3月28日,她原本要从曼德勒搭乘飞机赶往云南芒市,结果没有赶上。等她拉着行李箱刚出航站楼1分钟,地震就发生了。

玉倩干脆就留在曼德勒做志愿者。她结识了一群小伙伴,结伴去天空公寓做翻译、送物资,3月31日又前往受灾更严重的实皆发放物资。从饮用水、蚊帐,到石灰、消毒液,再到消防队所需的破拆工具,灾区需要什么他们就送什么。

16岁的张根荣来自曼德勒东边的彬乌伦,他正在佛经学校读初三。3月28日,张根荣在曼德勒参加篮球比赛。地震后,父亲开车带着他逃离曼德勒。“一路上,我看到房子塌的塌,人死的死,还有哭声一片。我就在想,我必须为他们做点什么。”张根荣说。父亲表示反对:“你不去做,总有人去做。没必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做这些事情。”张根荣没有反驳,第二天他却瞒着父母,偷拿了自己的身份证,独自骑了1个半小时的摩托车,来曼德勒做志愿者。天空公寓、教理学院,震中实皆,这些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他都去过。

华人志愿者当中,像张根荣这样的年轻面庞不在少数。曼德勒云南会馆成立救灾指挥中心后,不断有年轻人前来报名参加救灾工作。他们当中有补习班的老师、医生,还有不少是学生。他们被分配在登记组、医疗组、交通组,配合物资发放和救援工作。

“灾难让我们华人抱得更紧了。”王翠莲说,最令她感动的是,看到这么多的年轻人自发参与救灾,他们怀揣的那一份份真情特别珍贵。

缅甸抗震救灾,在缅华人商会也在行动。4月1日,在曼德勒金帝城市酒店的搜救现场,除了多支中国救援队,还有缅甸(中国)云南商会的工作人员。自厦门市曙光救援队和上海三栖救援队从国内出发前往缅甸,商会一直密切对接。两支救援队抵达后,商会派车护送他们驱车赶往曼德勒。在救援现场,商会会长谢明贵和工作人员一直在守候,包括采购破拆工具、水和食物,做好两支队伍的后勤保障。

“给他们提供吃的和喝的,采购救援工具。天太热,怕他们中暑,我们还备了防中暑的药物。我们的人员随时待命,他们需要什么,我们马上就去采购。”谢明贵介绍,地震第二天,商会成员单位就响应号召集资捐款,他们采购了灾区需要的医疗物资、食品、帐篷等,分批送至曼德勒、内比都等地。

“我是中国人,长期在缅甸工作和生活,缅甸是我的第二故乡。”谢明贵说,这么多中国救援力量赶来缅甸救灾,不管是中国人民还是缅甸人民,都非常感谢。“也希望灾区的民众挺住,我们中国的救援队过来后,一定能把所有的困难克服掉。”他说。

中国救援人员打地铺休息

“生的希望”响起又消失

在与死神生死竞速的救援现场,一切声音都会被放大。

电镐敲击墙体发出密集的“哒哒”声,发电机“轰轰”的嗡鸣声,对讲机里传来的急切询问的声音,被困者家属用中文或缅文寻人的声音……但所有声音都会在一声哨响后戛然而止,那是声波探测器在探测废墟内声音时特有的安静,“仪器极为敏感,场外的走动和说话声都有可能干扰它。”一位救援队员告诉记者。

曼德勒深夜的气温依然在30摄氏度以上,而高温对救援人员的体力是一种挑战。救援空间通常狭窄密闭,空气不流通,十多分钟就需要换一批新人进入,而被换下来的人全身湿透,以汗洗面。为了保护双脚,救援人员的靴子质地厚实、密不透风,在二十多个小时的连续作业后,有队员前脚掌烂了,只得脱鞋用脚后跟行走。

困难不仅仅是密闭空间里随时有中暑的风险,未知的余震和随时可能倒塌的废楼更让人精神紧张。

3月31日,在天空公寓的搜救现场,楼内传出的巨响让救援人员瞬间作出反应,一声尖锐的哨响,所有人从作业的楼体中跳出。危险面前,时间变得紧迫,有人在撤出时重重地摔在地面。

最让人失落的,也许是曾经响起又最终消失的“生的希望”。4月1日凌晨,在曼德勒市区南部的金帝城市酒店,队员们激动地讲述从废墟中传出的声响,“我们当时更换锯片,突然‘铛’的一声,我们还以为是对方敲的,相互看了一眼,最后确定敲击声来自下水管道,又响了两声!”

有人跑到破拆的入口向场外人员报告好消息,随即救援人员增加了破拆方向,想尽快靠近声音的来源。敲击声断续传来,有时接连数个小时都没有声音,“很长时间没有回应,感觉很累,大家丧失信心的时候,又有声音传来。”希望一次次出现又消失。救援持续了38个小时,余震再次来临,敲击声最终消失在废墟深处。

“废墟里一直没有回应,还有余震和楼房再次倒塌的风险,这让大家很有心理压力。”一名救援队员说。

在曼德勒大大小小的搜救现场,类似令人充满希望,最终却又颓然失望的情景时有发生,但精疲力竭的救援队员们总会调整好状态,奔向下一个废墟,“总会有奇迹的。”

相信会有更多奇迹

遗憾与新生每天都在上演。

在曼德勒的中国玉石商人眼中,距离当地最大翡翠市场角弯仅有一公里距离的Win star酒店,无疑是最佳居住场所:这里供电充足,楼下的大型发电机运转不停;房费也比较合理,一间20平方米的客房,月租金不过2000多人民币;最重要的是,在这家配有安保团队的酒店,人身和财产安全都能够得到保障。

“没有人来这里查证照罚款,更不会出现持枪抢劫的情况。”在曼德勒做了4年玉石生意的杨军(化名)介绍,包括他在内的很多中国玉石商人,选择在Win star酒店长期包月租房。

然而,一场剧烈的地震过后,安全的酒店却成了一片废墟。

中国救援队伍在Win star酒店进行救援

杨军是幸运的,住在Win star酒店2层的他,第一时间从睡梦中惊醒。由于他所在的新楼没有逃生楼梯,他拿起手机就往老楼的方向冲去。楼体崩塌之快,却让杨军始料未及,还没等他跑进老楼,新楼便出现了倒塌倾斜的情况,原本连为一体的新老两栋楼便犹如斜着的“v”字形一般分离开来。

接近1米半的夹角距离,对杨军来说近乎天堑,“如果不是老楼那边有人拉一把,我可能就出不去了。”杨军说。

另一名幸存者漆鹏经历了更加死里逃生的一刻。他和哥哥漆飞、漆飞的妻弟李平一起住在酒店6层。他们本想躲进一处卫生间,却没想到卫生间的墙体早已在震动之下荡然无存,冲在最前面的漆飞从新楼和旧楼之间的裂缝掉了下去,漆鹏和李平则紧紧抓住了门框。

不到10分钟,余震来袭,坍塌的新楼楼体彻底向左倒塌,顶层的楼面翻折,下层的建筑则整个垮塌。李平没能抓紧门框,在楼体倒塌时掉了下去。漆鹏咬牙坚持,在余震过后,顺着倒塌结构艰难逃生,最后在跳往地面时摔伤了腿。

两名亲人被压在废墟之下,漆鹏顾不上疼痛,就和其他酒店幸存者以及缅甸当地居民一起,开始救援其他没能逃生的住客。

杨军说,当时没有救援力量到现场,也没有专业设备,只能徒手刨人,大家一起救出了三名被困人员,第三个被救出的就是李平。

没能救出哥哥,漆鹏并不灰心。每天他都会拖着伤腿,来到废墟边,等待奇迹出现。

漆鹏最先等到的,是陆续赶来的救援队。公羊救援队、中国香港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等多支救援队伍,都带着专业仪器对Win star酒店进行了生命搜寻。

4月2日,Win star酒店现场再次迎来救援进展。当天上午,中国香港救援队利用专业仪器以及搜寻犬等,锁定了救援方位,并于下午3时许,成功救出一名人员,不幸已无生命体征。

得知这个消息,守候在Win star附近的幸存者们心情低落,漆鹏也有些焦躁不安。他们清楚,黄金72小时救援时间早已过去,后面只能等待奇迹。

仅仅2个小时后,奇迹在另一处搜救点黄金乡村酒店出现了。

53岁缅甸男子USANLWIN,在被困超过125个小时后,被中国救援队伍成功救出。USANLWIN说,地震时自己并没有被石块压到,但是被困在了一个狭小的空间内,身体无法伸展开来。被困的这些天内,是一罐粉末状的固体饮料和一个小杯子救了他,因为没有水,他只能用自己的尿液来冲服饮料。

对于用尿液冲服饮料这件事,他本来是非常抗拒的,但为了生存,他每次只能闭着眼睛大口饮尽。被困的这些天,他一直想着家人,发誓一定要为了家人撑下去,当他听到救援队队员的声音时,他非常激动,“目前我感觉身体没有问题,非常感谢中国,感谢中国救援队。”

黄金72小时救援期早已过去,但不少中国救援队伍仍未放弃。有队员说,被困125个小时获救的USANLWIN是“奇迹”,他相信还会有更多“奇迹”。

53岁缅甸男子USANLWIN获救

遇难者家属成为救援志愿者

4月3日,震后第7天,在受损最严重的建筑之一Sky Villa公寓(下称“天空公寓”),救援人员已探测不到生命迹象,大型机械开始进场作业。发动机的轰鸣、挖掘机碰到钢筋水泥的撞击声、高压水枪的喷水声,现场声音嘈杂,人与人的交流要不自觉地提高音量。

这个曾经四栋相连的11层公寓有近400个房间,是当地居住条件较好的中高端住所。在每天只有四五个小时供电时间的曼德勒,天空公寓自配发电机24小时供电,配备酒吧、KTV、游泳池及24小时安保。公寓靠近国际学校,不少外国人和在缅华人居住在此。

而现在,这里坍塌成一片两层楼高的废墟,A栋楼下层呈“叠饼式坍塌”,只有最上面的5层能勉强看出楼体结构。BCD三栋全部垮塌,楼板和楼板挤压在一起,床垫、衣物、手提包、行李箱、金光闪闪的雕像,人们曾留在这里的生活痕迹被挤压在楼板废墟外,再连同泥土和瓦砾一起被挖掘机刨出。有时,工作人员会从中挑出一两件沾满泥土的物品,放在一边,志愿者说,这是为了方便让家属认领遗物。

22岁的兴华是留在现场的华人志愿者,也是天空公寓遇难者家属之一。地震当天,兴华两个年幼的侄子和家中保姆被压在废墟下,至今仍无音讯。震后,兴华和家中其他两位亲属守在现场等待救援消息。希望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破灭,但三人还是留在这里做志愿者,帮助中缅救援队进行沟通。

即使过了7天,仍有家属赶到公寓前,用缅甸语一遍遍向救援队重复自己女儿所居住的楼层。“只能安慰她不要着急,救援队的人也一直没休息过。”兴华说。

生命迹象在曼德勒的废墟中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在坍塌严重的Win Star酒店,救援人员带着搜救犬和生命探测仪在废墟上轮番搜索,但都无明显的生命信号。高温炙烤下,挖掘机作业时灰尘弥漫,废墟中传出浓重的异味。

震后,曼德勒的大部分建筑受到损坏,墙面开裂、柱子裂缝。晚上,当地居民不敢在房子里睡觉,有人睡在车上,有人将被褥挪至家门口的路边,还有人在皇宫的护城河边搭起临时帐篷。而河的对岸,有着150年历史的曼德勒皇宫在地震中受损,皇宫外墙倒塌,红砖金顶被震落。

整齐安扎的帐篷里,躲过了地震和酷暑的人们,仍在等待更多救助。他们坚信,生活还要继续,家园终会迎来新生。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相关文章
坚决反对!中国多个商会就美征收“对等关税”严正声明
2025-04-05 10:40:00
市场回暖 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继续上涨
2025-04-05 07:19:00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副主席双双被查!
2025-04-05 00:22:00
中缅跨国救援:曼德勒地震废墟下的奇迹与新生
2025-04-04 23:23:00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原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斌,被查
2025-04-04 2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