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平|再读高二适先生——《先生·高二适》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09:25:00
再读高二适先生——《先生·高二适》序
□ 萧平
八九年前,友人带曹洋来我工作室,那是他第一次与我见面,说要收集先生高二适的资料准备撰写高先生的评传。他略显木讷,但谈起高先生来,却甚兴奋,言之不尽,看出他的自信。约一年后的2016年,他的第一本高先生评传《天下一高》终于出版,约15万字,基本展现了高先生的书法人生,因编辑文字的限制,高先生的诗学、国学未能展开。曹洋不满足,他不是浅尝辄止的人,在其后的时间里,他完全沉静下来,对高先生展开了系统的深度研究。2020年疫情发生期间,他用大半年的工夫完成了近40万字的《高二适研究》书稿,这是我目前见到的研究高先生最为全面、系统,颇具学术价值的专著。

20多年来,曹洋为何执着于研究高二适先生?他说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与高先生同住一村,同饮一条河,小学、初中、高中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大多是高家人,可以说高氏诗教家风一直伴随着曹洋的成长。因仰慕高先生的人品、学品和艺品,曹洋沉浸其中,欲罢不能。二是在20年前书坛某先生著文凭空给高先生扣上“圆滑”“文德有问题”的帽子,曹洋如鲠在喉,暗下决心,澄清事实,验证高先生究竟是怎样的人。为此,曹洋走访了许多高先生的后人、学生及相关的人,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多地收集资料。他想用事实说话,而不是因亲疏关系,为塑造形象来虚构神话。
我自年轻时起就追随高先生学习,受益良多。师辈中,高先生最为特殊,他为人高洁、性格倔强、学问深邃,他的傲骨与天真并存,毫无虚伪,何存圆滑!高先生的诗歌用典多,诸多学人对此望而却步,更不用说他的国学。曹洋却知难而进,为破解高先生诗学密码,他数遍通读高先生五六百首诗歌,并兼及章士钊、苏渊雷、王用宾、林庚白等高先生诗友的唱和之作,把《高二适诗存》所有的诗歌重新打印出来,以时间为经线,人物、事件为纬线,重构高先生的诗歌世界,然后梳理出高先生的诗学体系。这是最笨却也是最可靠的治学方法。用同样的方法,曹洋勾勒出高先生的人生原则、国学体系、书学体系,由此他提出的许多观点,既新颖又令人信服。例如,书中提出高先生的人生处世“一心二途三道”原则、“以礼治国”的文化理想,确是高先生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这也回答了高先生在“兰亭论辩”中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直言为文的内在原因。同样,曹洋提出的“高氏校勘学”,以翔实的资料告诉我们高先生是如何做学问的,为什么能做出如此深的学问,为什么说他是北宋以来校勘《柳宗元文集》第一人。这也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提供了治学途径。
曹洋是读中文出身,这为他研究具有深厚国学背景的高先生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他又涉猎文化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曹洋对高先生的研究视野阔、角度新、言语充满张力;同时他又善于思考,不喜拾人牙慧,总给人获得新知的满足感和新的想象空间。我们在探讨“兰亭论辩”这一文化事件时,往往只聚焦在高先生一人身上,而忽略其他人。曹洋却不是,他并不因为研究的主体对象是高先生,即把焦点全部集中在高先生一方。他从文化学的角度,把参与论辩的人分成四种类型的知识分子来考察对比分析,这就屏蔽了简单的是非划分,还原了事件的历史真实。这样的研究提升了“兰亭论辩”的史学、文化学高度,也对当下学术批评有着鲜明的借鉴意义。
2023年7月,曹洋邀请我参加他在南京十竹斋画院举办的书法个展,我在品读他的作品后,明白了为什么他对高先生书法研究得比较通透。曹洋不是仅仅钻研于书法理论,还在书法实践上下硬功夫。曹洋调南京书画院比较晚,在这之前他已近20次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各类展览,其中获过行草书最高奖、兰亭奖,并于2021年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了个人书法作品展。他坦言这些创作经验许多来自对高老书学的研究。可以看出,曹洋30多年来的书学实践,有利于他深刻理解高先生的笔法体系,有利于他洞悉高先生书法背后的文化信息,因此他提炼的高先生的书学价值,既是对高先生书学价值的精准总结,也可说是曹洋自我书学实践的体验报告。
曹洋说,研究高先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越向前一步越感学力不足,但抱着学习的态度,边学边研,边研边学,在积累自己的同时,高先生的世界也渐次打开。我们知道高先生精通《易经》,但具体如何却不甚清楚。曹洋从零开始,按图索骥,初步展示了高先生易学成果,并由此牵引出高先生的另一场“笔墨官司”——与章士钊先生之间的“刘柳优胜辩”。这场笔墨官司的学术含量远超过“兰亭论辩”,像曹洋这样的深度探索有助于我们更深更全面地认识高先生。曹洋低姿态的治学态度是可贵的,这也是他不断提高的重要原因。
此著可圈可点的地方还有很多,许多人通过它提出不少新观念。诸如,我们要重新定义高二适先生,高先生是“江西诗派”的现代传人,高先生是20世纪最具风骨的学者等。我觉得是靠得住的,因为我每次重读高先生,回望那段历史,每每都有新的认识、新的启迪。曹洋说,他把高先生按照几个模块重组,但最终拼图交给读者,让读者自我绘就心目中的高先生。我想曹洋的自信,一方面来自高二适先生自身固有的风骨和自信,对“刘柳优胜辩”高先生曾写下“善《易》者之善自体会焉耳”,这份自信在其他领域高先生莫不如此;另一方面来自曹洋笔下不带偏见的陈述和有温度的文字表述。
曹洋20多年做一件事而且做成一件事,摒弃浮躁,摒弃名利,不容易,不简单,希望这又是他新的开始,一路前行,继续有为于书法,有为于文化。
(作者为高二适弟子,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史馆书画院院长,著名书画鉴定家、书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