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首帝王绝命诗词,哪个最令人伤感叹息?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2 09:35:541.《垓下歌》-项羽

项羽在历史上,实际并未称过帝,不过作为推翻强秦的最大功臣,同时也是刘邦一生中的最大对手,他在巅峰时几乎统御天下,太史公更是将其收录进《本纪》之中,与帝王并列。可最终他还是败在了刘邦手下,在垓下,面对大军围困、四面楚歌的绝境时,项羽有感而发,吟唱了这千古流传的《垓下歌》,这首诗的大意是:
我项羽的力量能够拔起高山,我的气势盖过世人,然而时不我予,运气不再眷顾我,就连我的乌骓马也无法带我冲出重围。 乌骓马无法前进,对此我无可奈何,而面对我心爱的虞姬,我又能如何是好呢?
《垓下歌》通过简洁而深沉的语言,展现了这位盖世英雄在面对败局时,脆弱,惆怅的内心情感世界。这首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描写英雄末路情感的经典之作,流传千古,完美深刻的体现了项羽复杂而悲剧性的人物形象。

2.《悲歌》-刘辨

汉少帝刘辩(176年-190年),是东汉的第十二位皇帝,他的在位时间很短,从189年四月到同年九月。作为汉灵帝刘宏与何皇后所生的儿子,刘辩在汉灵帝去世之后登基,但由于年幼且性格被认为不适合马上承担帝王之责,实际权力掌握在何进等外戚及宦官手中。不久,发生了著名的“十常侍之乱”,权臣董卓趁机进入洛阳,掌控了朝廷大权,并于189年九月废黜了刘辩,改立其弟刘协为帝。刘辩被废后被降为弘农王,最终在190年被董卓逼迫自杀,年仅15岁。在死前,这位可怜的少年天子留下了这首令人心伤的《悲歌》。诗的大意是:
天命无常,自己为何遭遇如此艰难的处境。我被迫放弃了作为皇帝的地位,退回到如同诸侯般被隔离的状态。面对着叛逆臣子的逼迫,我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无法延续。自己即将离开人世,前往那幽暗而神秘的彼岸(“幽玄”可能指的是死亡后的世界)。
这首诗深刻表达了刘辨在人生最后时刻的绝望、对篡权逆臣的痛恨、对自己命运的无奈接受,以及对即将与亲人永别的深切哀伤。

3.《临终诗》-元子攸

元子攸,字彦达,他是献文帝拓跋弘的孙子,彭城武宣王元勰的第三子,母亲为李媛华。元子攸出生于公元507年,他姿貌俊美,有勇力,年轻时曾作为孝明帝元诩的伴读,两人关系十分友好。在孝明帝元诩突然驾崩后元子攸即位为北魏皇帝,改元建义。尽管面临尔朱荣的极力压制,但元子攸仍然勤勉于政事,关心民间疾苦,生活节俭。不甘于一直为尔朱荣所控制,他策划刺杀了意图篡位的尔朱荣,但在尔朱荣被杀后,元子攸遭到尔朱荣的从侄尔朱兆的报复,被俘北上至晋阳,并在那里被缢杀,享年仅24岁。在死前,他留下了这首临终遗作,诗的大意是:
大权一旦被人夺去,短促的生命便走到了尽头,面对漫长的死亡之路,怎能不感到忧伤。怀恨离开国都,即将成为异乡之鬼。死后将永闭于九泉之下,永远不会见到光明了。鸟儿在青松枝头鸣叫,思念失散的伴侣,白杨在秋风中飒飒作响,传出凋零衰落的信息。曾经听说死亡很痛苦,哪里料到自己将要承受死亡的痛苦呢。
这首诗完美的表现了元子攸在面对死亡时的复杂心情,表现了他对生的留恋和对死亡不可避免的接受。诗中通过“权去生道促,忧来死路长”表达了失去皇权后,生命道路变得短暂,而死亡的阴影却漫长且充满忧虑。他怀着恨意离开国都,心中充满悲伤地步入黄泉之路。"隧门一时闭,幽庭岂复光"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墓门关闭,再也无法见到光明。最后,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思鸟在青松上哀鸣,白杨树在风中摇曳,寄托了他对人世的深深依恋,以及对过往听闻死亡之苦却未曾想亲身经历的感慨。整首诗流露出浓厚的哀愁与无奈,极大展现了元子攸作为末路皇帝的悲剧色彩。

4.《虞美人》-李煜

李煜(937年—978年),原名李从嘉,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君王,擅长诗词、书画及音乐,尤其在词的创作上成就斐然,被誉为“千古词帝”。他是一位出色的词人,可惜不是一位出色的皇帝。
李煜继位时,南唐已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北方的宋朝逐渐强大并威胁着南唐的安全。尽管李煜试图通过尊宋为正统、进贡岁币等方式维持和平,但最终未能挽救国家的命运。开宝八年(975年),南唐被宋朝攻破,李煜投降后被俘至汴京。
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他最为人熟知的作品之一,也是他的绝命之作。这首词创作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正值李煜被俘至汴京后约三年,农历七月七日,这一天也是李煜的生日。看着山河不在,李煜通过这首词抒发了深沉的亡国之痛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在这首词中,李煜通过“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月明中”的自然景象,对比自己身为阶下囚的凄凉现状,以及对故国南唐的深切怀念。他感叹“雕栏玉砌应犹在”,然而一切早已物是人非,暗示了南唐的繁华已逝,自己的青春和皇朝的辉煌不再。最后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收尾,用滔滔不绝的春水比喻自己无穷无尽的哀愁,形象生动,感人至深。
可这首词的传唱引起了宋太宗的不满,认为李煜有复国之志,最终赐毒酒让他自尽。如今千百年已过,无论是大宋还是南唐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可李煜的《虞美人》,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关于失落与哀愁的经典表达,永远铭刻在历史的脉络之中。
